世界文化遺產日,佛山非遺如何傳承引思考
消息來源:佛山日報

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李義鵬、何毅青,助理工藝美術師胡志斌正式向省級非遺傳承人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松堅拜師學藝。/佛山日報記者周春攝

在拜師儀式上,劉澤棉與“小徒弟”合影留念。
文/佛山日報記者楊麗東 通訊員陳偉文 下跪敬茶、奉上“束脩”、簽訂“師徒關係約定書”……在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拜師儀式上,昨日,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李義鵬、何毅青,助理工藝美術師胡志斌正式向省級非遺傳承人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松堅拜師學藝。
昨日是世界文化遺產日,石灣新美陶“非遺基地開放日”系列活動拉開帷幕。拜師學藝作為石灣陶藝傳承的優良傳統,成為活動亮點。佛山非遺項目多,如何像石灣陶藝一樣做好傳承?

非遺項目多 知曉者甚少
“我要虛心向澤棉師傅學習,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灣陶藝發揚光大,成為合格的石灣陶藝傳承人。”昨日的活動上,第二場拜師儀式顯得有點特別。一百多位小學生排好方陣,手持“拜師證”,躬身敬禮,向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澤棉拜師學藝。
被問及是否瞭解石灣陶藝時,很多學生回答是第一次接觸。不只是小朋友,記者在活動現場隨機採訪市民發現,很多市民不知非遺為何物;有的知道非遺,但對佛山的傳統文化瞭解不多,絕大多數只能說出佛山剪紙、石灣公仔。當聽說九江雙蒸釀造技藝也是非遺時,市民招伯覺得這些民間的東西能夠登上大雅之堂,有點不可思議。
佛山現有國家級非遺13項,省級非遺23項,市級非遺60項。數量眾多,豐富多彩。可是說起佛山有哪些非遺,很多人卻一臉茫然。長期關注非遺保護的梁悅斌認為,根本原因在於時代發展迅速,非遺就如戲劇一樣,與市民生活存在脫節的問題,加上文化生活選擇的多樣性,以及宣傳推廣得不夠,非遺遇冷很正常。

除了家族傳承,還要社會傳承
作為昨日唯一一名拜師的女性,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何毅青說,自己學習石灣陶藝已經有20多年,以往多是靠自學、去美院進修和大師指點。以後可以學習師傅為人做事的品德,其次可以“享受”師傅的專門指導,把石灣陶藝的技法和思想繼承下來。
對於非遺如何傳承,黃松堅的觀點頗有代表性,“現在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消亡,石灣陶藝的傳承與發展則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,現在不能再拘泥舊制,凡是熱愛石灣陶藝、具有潛力的人都可以來拜師學藝,一同保護非遺文化。”
昨日活動現場,“微雕區”、“胎毛區”與“原創區”的陶藝體驗活動,陶藝大師作現場示範與指導,全方位展示石灣陶塑非遺技法,小朋友們自己動手,樂此不疲。劉澤棉說,這是當前非遺傳承最需要的,“時代不同了,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以往的家族傳承外,也應該有社會傳承。”
新美陶董事長陳月華也認為,非遺的傳承不應該局限在舊式的學藝式傳承關係,這次活動更多地要宣揚一種新式的、更廣泛意義上的師承關係,學生們不僅僅在技法上,還要從宣傳、推廣、理論研究等方面更好地實現非遺的傳承。
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
石灣陶塑、佛山剪紙、香雲紗等通過生產性保護,走市場化道路,與市民需求對接,文化古董煥發新生命,非遺得以保護和傳承,這對其他非遺傳承有何啟示?
黃松堅說,以石灣陶塑為例,它的輝煌源於“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”,不論是作品題材的選擇,還是主題的表達,始終保持著平民本色,這一點非常重要,“非遺傳承不能脫離民眾,不然就失去了生命力”。而要讓這一觀念深入心中,首先就需要意識的融入,讓普通民眾參與其中,共用文化遺產的成果。
劉澤棉則認為,要想讓更多人參與關鍵是不斷推出好作品,通過作品影響更多的人,傳承非遺項目的技藝和文化內涵。
近年來市非遺保護中心先後來到華英學校、同濟小學等學校,組織佛山剪紙等非遺專案進校園,希望提高學生興趣,培養新一代傳承人。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關宏表示,“石灣陶藝的興盛,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良好的傳承傳統。對於佛山眾多非遺的傳承很有借鑒意義,要保持和維護好這種良好的傳統,並能建立機制進行保障。” |